1945年7月宝利配资,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对日作战总指挥部在哈巴罗夫斯克列宁广场附近的一座高楼中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此次会议旨在讨论苏联对日宣战后的作战部署和相关策略。根据美英苏三国的《雅尔塔协定》,为了履行与盟国的承诺,苏联决定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对日本宣战,并迅速调集大量军队部署到苏中边境。虽然在雅尔塔协定中,盟国为了争取苏联参与对日战争,牺牲了中国的一些利益,但苏联红军的出兵中国东北,无疑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这次会议的大部分参与者是从西欧战场调回的苏军高级将领,会议上,苏联远东军区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做了动员报告。在场的还有一位中国军官,他就是周保中。周保中怀揣着重返东北的渴望,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这一刻。在会议中,周保中代表中国军队发言,动情地说:“东北人民已经遭受了14年的日军蹂躏,我希望你们一定要保护他们,关爱他们。”随后,他详细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地理气候以及自然条件等,为苏军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情报。其分析清晰、条理清楚,得到了在场苏军高级军官的高度评价。
展开剩余87%苏联远东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官马力诺夫斯基特意向周保中请求提供关于日本关东军的详细情报。周保中站起身来,带着自己的烟斗,走到会议室墙上挂着的中苏边境军事地图前,开始娓娓道来。他还拿出了自己亲自绘制的东北地区日本关东军战略分布图,挂在了墙上。会议室里的苏联军官们专心听讲,并且不时做笔记,显然,周保中提供的信息对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至关重要。听完周保中的汇报,马力诺夫斯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兴奋地说:“好!好!感谢你,你帮了我们的大忙,你是我们的朋友!”
这次会议的杰出表现使得华西列夫斯基司令官向上级汇报了周保中的情况,最终,斯大林决定亲自会见这位中国将领。1945年7月9日上午,斯大林在克林姆林宫接见了周保中。两人见面后,热烈地握手,斯大林用俄文称他为“关特拉雪夫同志”,周保中在苏联期间曾使用过这个名字。显然,周保中提供的情报,给斯大林发起对日本关东军进攻的决心和信心增添了重要保障。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宣战,并迅速将远东方面军兵分三路,从满洲里、蒙古、远东海滨发起总攻。几天内,日本关东军全面溃败。然而,对周保中来说,这不过是漫漫征程的第一步。
在十四年的抗日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1940年10月,周保中、李兆麟等抗联领导人赴苏联伯力市开会,在会议上,周保中被推举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兆麟为副总司令,魏拯民为政治委员。由于与中央失去联系,这一任命尚未得到正式批准。从1940年底起,东北抗联的一部分部队开始陆续撤往苏联,然而,由于1941年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东北抗联大部分部队无法返回抗日根据地。只有少数部队在严酷环境中坚持到1944年,其他大部分人员早已撤入苏联。
1942年夏,周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将所有撤入苏联的抗联部队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教导团,做好长期备战准备,由苏联教官进行训练。这一提议得到了苏联的支持,斯大林批准将该团升级为教导旅,并授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编号。这个决定让周保中惊讶不已,因为当时撤到苏联的抗联部队仅有700余人,根本不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单位。然而,斯大林不仅同意授予其苏联番号,还承诺为该教导旅提供装备,确保部队的运作费用由苏联远东方面军承担,所有军官和士兵也能享受苏联军队的待遇。
1945年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帕纳先科接见了周保中和李兆麟,正式授予“苏联远东红旗第88独立步兵旅”的番号,代号为8461部队。从此,周保中对打回东北的渴望变得更加迫切。
随着苏联对日宣战的8月8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迅速发动攻势。日本关东军的防线很快崩溃,但周保中清楚地知道,尽管苏联红军击败了日本关东军,但东北局势依然复杂,日伪势力和地方武装横行。更大的挑战来自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他们势必不会让中共的部队先一步进入东北。
早在8月9日,周保中便召集教导旅的全体干部,召开了一次动员会。他强调:“抗日胜利之后,蒋军一定会抢先占领东北,控制城市。我们要提前准备,建议迅速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重建地方组织,争取民众支持,抵抗蒋军。”经过讨论,周保中决定将剩余的400名干部战士分成57个工作组,分别进驻东北的各个重要城镇,以苏军司令部的名义开展工作,逐步恢复党组织、军队和政权。
尽管最初周保中的计划是占领佳木斯,但他收到斯大林的一份电报,明确表示:“东北是你们中国人民的东北,苏联红军的任务是解放,而建设的任务是你们的。”由于抗联与中央的通讯联系中断,周保中无法及时向中央报告这一变化。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派遣抗日联军为苏军向导,协同苏军占领重要城镇,为后续的建党建军工作奠定基础。
1945年9月,周保中抵达长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示他,在苏军占领的各大城市,东北抗联教导旅的主要负责人将担任苏军警备副司令或卫戍副司令职务。这个安排给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尽管中苏友好条约限制了中共在东北大城市的活动,但由于周保中的特殊身份,苏联方面并没有对他施加过多的限制。周保中迅速利用这一机会,在长春周围的小镇和乡村广泛建立起地方武装力量,包括保安团、警备团、县大队等,并组织起了人民自卫军。到了1945年10月下旬,东北人民自卫军的规模已经扩大到15万人。
与此同时,来自冀热辽军区的八路军部队在沈阳成功占领了该市,引起了大量东北青年纷纷加入八路军,支援抗战事业。周保中和八路军迅速取得了联系,并开始协调各方力量,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战斗。
1945年9月,周保中向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提出请求,希望通过飞机将代表团送往延安。虽然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未能答应他请求飞往延安,但却同意将他的信件带去。信中写道:“抗联已回到东北,希望中央能派人来,越快越好。”
在中央的指导下,东北人民自卫军与八路军、新四军合编,形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成为中共在东北的重要军事力量。到1948年底,沈阳解放,东北野战军大举进入关内,中央政府派遣大批干部进入东北,而周保中则被任命为吉林省主席,负责该地区的建设工作。
虽然周保中的身体一直不好,特别是自1954年起,他因严重心肺衰
发布于:天津市掘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